周庆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际传播、公共外交■★◆★,政治传播等研究◆■◆。他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福建省■★■“闽江学者”◆★★■,第二届北京市高等院校青年教学名师■■■■★。他同时担任教育部新闻传播专业研究生教指委委员,中国记协第十届理事、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主持涉及国际传播与新闻发布相关的国家社科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并著有《超越有形边疆:全球传播中的公共外交》★◆■◆、《制度、模式及话语:当代政治传播与新闻发布前沿观察》等■◆。他曾担任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专题部主任,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策划部副主任、新媒体新闻部副主任(挂职)等,是多家媒体的特约评论员。
从报纸◆◆★■★、电视到智能手机,从BBS到新媒体和人工智能,近三十年来,他亲历中国传媒业的巨大变革;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文科似乎成为了最先感到岌岌可危的专业★★◆◆◆◆。周庆安认为,如何培养出最适应未来媒介技术发展的人,是教育者应当思考的问题。对此■◆,他提出了新闻传播教育要培养“芯片型人才★◆★◆★◆”的概念,认为未来的新闻人既要有核心,又要有多元接口◆◆■★◆■。核心是“讲好故事”的叙事功底与价值坚守,而接口则是能够与国际同行对话的视野★■◆■★、全媒体技术对话能力★★★■■■、跨学科复合背景、始终保有对新闻事业敏感与忠诚的专业素养。
对于曾在中学时参加过信息学奥赛的他◆◆★★★★,技术的革新不是最大的冲击★◆■★■,而是互联网的到来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BBS的出现仿佛是一场无声的革命,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从真实走向虚拟。人们从离开自己的宿舍走得越来越远,变成了回到自己的一方空间中,离屏幕越来越近。
原标题:《周庆安:与中国传媒业同频共振30年(内附讲座预告、领票攻略及福利)》
2009年,周庆安开始担任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参与节目有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东方时空■◆■◆■、环球视线、共同关注等。同时担任《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等媒体特约评论员,专栏作者,发表新闻评论。周庆安坦言◆★,如何随着时间流动◆★◆★,为相似的问题找到新视角、输出新知识★★◆★◆■,是对评论人更大的挑战。为此他需要不断学习,扩充视野。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们的身影逐渐从大草坪转向了BBS上的虚拟互动。学生们会戴上脚套★◆◆■◆◆,刷学生卡,走进主楼后面的中央机房,在限定的时间里上机★★◆◆◆。周庆安不仅是BBS最早的一批原住民◆★◆★■◆,还担任过中文系的版主。
2013年至2016年,周庆安先后挂职担任了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策划部副主任和新媒体新闻部副主任。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央媒也快速启动了新媒体新闻的进程,开启央视新闻APP■◆★◆、微信公众号★★◆■、微博号和一系列的可视化多模态新闻产出。三年的央视工作,让媒介变革的历史进程直观地呈现在周庆安眼前。技术发展对传统媒体带来的冲击是全方位的,既有对内容生产方式的冲击★◆◆■◆,还有对行业盈利空间和生存空间■★■★、甚至是对教育模式的冲击。受众信息接受习惯发生变化,由被动变为主动◆■,还可以通过自己发布信息的方式去回应信息。此外◆◆■◆◆,受众接受新闻■★◆、生产新闻的时间,影响接受信息过程的因素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定义新闻传播的是社会结构的位置,而当今定义新闻传播的是连接的数量◆★◆,也就是声量与影响力★■■。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进程。
在国际环境的动态变化中,随着对国际传播研究的深入,周庆安认识到,普通人其实是一个国家形象和国际传播的底色。大国之间公共外交的破冰往往来自普通人之间的连接。这是超越于政治◆★★★◆,超越于意识形态之外的◆◆■★◆。不论是历史上的冷战时期,还是2021年的云南大象北迁新闻◆◆★■★,抑或是今年的Tiktok难民涌入小红书的热点,都揭示着■★◆◆◆,在人的层面上的交流★■◆◆,是国家形象建设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伊拉克战争后,周庆安几乎每周都要在《国际先驱导报》评论当周新闻热点事件,共发表了几百篇新闻评论。同时★■■■,他也在《新京报》《北京青年报》等新生的都市类媒体开始发表评论。对于这一类市场化媒体,几乎每天的评论都要与当天的新闻热点同步发表◆★◆★★◆,所以留给周庆安写评论的时间有时只有2小时,经常是看着初完成排版的报纸大样写稿,高强度的工作也训练了他敏捷的反应力。
走进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教授的人生故事,走进波澜壮阔的传媒风云~
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多数人更加关注对外发稿◆◆◆■,而鲜有人试图去描画国际传播工作本身的逻辑。但在周庆安看来,跳出现象描述,对逻辑进行学术化★★,发现国际传播的基本规律,以传播模式研究,回应公共外交问题,是公共外交的关键地基。
科技日新月异。媒介成为人的延伸,使人强大■★◆;媒介也可能形成陷阱,让人无力◆◆★★■。
1999年★◆★◆■■,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轰炸事件震动全国,三位中国驻外记者不幸牺牲◆★◆★■■。国际新闻背后的大国博弈与世界观■◆■■◆,驻外记者身上危险与吸引力交织的魅力,都深深扎根在周庆安的心中。大四保研时■■★,他继续选择了新闻传播专业。
2003年3月19日,周庆安和同事在新华社熬了一晚上,因为前线的记者传来消息,美国可能要对伊拉克发动战争。周庆安和同事准备好一系列战争特刊,提前准备好背景分析等材料稿件。当天夜里十二点多,电话声响起,说前方打响了。他们迅速录入稿件,冲到印刷厂。第二天★◆,《国际先驱导报》摆在摊位上最显眼的位置,成为人们第一时间了解国际要闻的窗口,而这也成为周庆安见证历史的重要记忆之一。
周庆安回忆到,当时的新闻学院只有半层楼,学院很小,人数也不多,但来自国内各个高校或者行业的顶尖学者,从五湖四海汇聚到一起,瞬时给这个学科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力和生命力。
沿着这一道路,2020年,周庆安作为唯一著作人■★,出版专著Public Diplomacy in Global Communication: Theories and Models★■★◆■■。这本书提出■■★◆◆,公共外交的形成始终植根于全球传播的背景与意识形态之中,因此全球政治与文化特征的影响在公共外交的政策行为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公共外交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意味着其与国家决策息息相关。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关于全球化的争议对公共外交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研究生入学前的那个暑假★■■■■,作为大篷车课堂的成员,他跟着导师李希光教授从兰州出发★★■◆,穿过河西走廊,进入额济纳◆★,之后又沿着丝绸之路到了武威■★◆■、敦煌,进入罗布泊沙漠◆◆。每一天都几乎走在历史的现场◆■,跟千年风沙同频共振。走出边疆◆★■■★★,走进不同文化,周庆安深受震撼:“其实行万里路是一个隐喻◆■■◆◆,它不仅指向你真实的旅行,也指向一种实践。从那一刻开始■◆,我就觉得在新闻传播这个学科当中,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在三年的工作中,对信息发布结构和秩序改变的观察,也为他探究国际传播领域的研究■◆★★★、思考新闻传播教育的未来★◆◆◆,奠定了重要基础。
2001年至2002年,国内多所高校意识到媒介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逐步成立了新闻传播学院。2002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聘请了《人民日报》前总编辑范敬宜担任学院首任院长。在新闻学院成立的23年中,一直延续着范敬宜院长提出的十六字方针“素质为本,实践为用■■◆★,面向主流,培养高手”。
回顾与中国传媒业共同成长的近三十年历程★★,周庆安表示,最幸运的是通过自己的工作参与到了媒介发展的进程中◆■◆■◆,最庆幸的是自己对媒介发展时刻关注的敏感和热情从未退却。
在撰写博士论文时,周庆安意识到公共外交既是政府的外交工作,又是面向受众群体的公共行为,既是国际传播的组成部分,又带有国际政治、外交工作的部分★■◆◆◆■,是一个交叉概念。他的博士论文以《美国公共外交的传播模式研究》为题,通过对◆■★◆“9·11◆★◆”事件后美国公共外交实践的观察,提出了美国公共外交的五种模式:修复模式(被动修正国家形象)、构建模式(主动塑造国际认知)■■◆★★■、影响模式(输出价值观)◆◆★■、渗透模式(文化产品潜移默化)与颠覆模式(意识形态对抗)。这一分类不仅为国际传播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更揭示了公共外交从防御到进攻的动态逻辑■★。之后数年■■★,他又出版了专著《超越有形疆界:全球传播中的公共外交》■★★◆,作为国内系统解析公共外交理论的代表作之一,2019年,该著作荣获中国新闻史学会学术成果一等奖■★◆◆。
3月26日晚7点,人文清华讲坛,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教授演讲,★■■◆★“我们与媒介有完美关系吗?”深入探讨人与媒介如何共生,走向更好的未来★■。
1978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元年,周庆安出生在福建福州。命运仿佛让他与国家的巨变紧密相连,他的成长轨迹不仅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交织在一起★◆,也见证了中国传媒业从传统走向数字化的巨大变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新闻评论》也是周庆安为本科生开设的一门课,广受学生欢迎★★。在多年的媒体工作中★◆■★,他认识到,媒体是新闻传播学科的一个透明实验室,且能够被全社会所看到■■■◆◆★。离开了这个实验室,新闻传播教育将不再是完整的。◆◆■■“如果老师能够充分地了解这个实验室里的所有变化,并把相关的研究和实验,反哺到课堂教学上,就能使学生在进入新闻传播教育的时候◆■◆★◆★,第一时间和社会同频共振★■◆。”
2006年,周庆安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那时◆◆,他还常去听范敬宜院长的新闻评论课。范院长在课上提出评论的要点、特征、要求,让周庆安感受到新闻评论其实是世界观的构建。
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人的能力会被替代吗?周庆安相信,算法无法取代的是人类对新故事的渴望。人工智能虽能优化内容生产的工具性环节,但发现新故事★■■★■◆、表达新价值■■◆★■、讲好前所未有的故事的能力仍是不可替代的“人◆★■★”的核心竞争力■◆◆★◆■。
而那时也正是中国报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北京青年报》《新民晚报》《广州日报》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都市报■★■■,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快速发展起来◆★。《环球时报》《足球报》《体坛周报》等专业类媒体也纷纷崛起■★◆★★■。这些报纸也给周庆安带来不同营养。
2003年,硕士毕业后,周庆安选择了读博■■★。读博期间,他兼职担任了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专题部主任,承担国际时政类评论与专题版面的策划、采写、编辑等工作★■。这份报纸的新闻实战,对周庆安的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国家形象也成为周庆安的重要研究领域。他早年曾出版专著《软力量与全球传播》◆★■★,聚焦“软力量■■◆■◆◆”概念,探讨其在国家间政治中发挥的作用,并如何通过全球传播表现出来◆★。之后他又出版了《中国政治话语变革的多重维度》《身份认同困境下的话语构建——从难民危机报道看欧洲身份认同》等专著与论作,在国际传播领域,作出全球视野的学术贡献与现实关切◆◆。
周庆安本科期间,清华的新闻传播专业还设在中文系,作为这个专业的学生,他对新闻专业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个充分了解社会,能够与社会文化、经济生活发展同频共振的专业■◆。
1999年,周庆安前往新华社实习,第一次在国家通讯社的平台,接触世界各地发回来的一线报道,开始撰写国际报道综述。那时,他最喜欢的工作就是综述,不仅可以了解观察某一个地区的特定方面,还能对地区局势发表自己的看法。
1996年,周庆安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那时,从福州到北京最长的火车需要68个小时,三天时间里■◆★■■,周庆安完成从南方到北方的跨越■★◆◆■,也走进了清华园这片全然陌生的环境。但让他憧憬的,是大学这扇门背后全新的知识体系。
周庆安认为,新闻传播学的视野深刻嵌入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真正了解舆论发展规律、传播规律的人才。因此他相信◆■◆,即使是现在,新闻传播学仍有它的魅力所在。
从决定读博开始,周庆安明白自己将要走上一条学术之路★◆◆★◆■。这意味着不再能成为梦想中的驻外记者■★■■◆◆,但他对国际传播的热爱依旧在学术领域持续。
“从前车马很慢”,日子亦是如此◆◆★,所有的事情以人的方式完成。校园里弥漫着浓厚的人文气息,清华大礼堂前的大草坪上常常有学生弹吉他、吟诵诗歌■★■★★★,校园民谣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周庆安也和其他所有的男生一样◆★■■◆◆,学会了弹吉他。◆★★◆“那个时候学一个流行的乐器★★,就像现在每个人手机上都要下载一个人工智能app一样”■■◆★■,在理工氛围浓厚的校园里,文艺却是同学们课余生活的旋律。